猪回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的猪常见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及病原特点:回肠炎的病原为胞内劳森菌,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菌,主要寄生在病猪肠粘膜细胞中。很多猪在感染活跃期会随粪便排放出大量细菌,病菌一旦被排放在外界环境,能够长时间存活于猪只粪便中,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性感染。胞内劳森菌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胞内劳森菌主要侵害猪,自然感染潜伏期为8天~10天。回肠炎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至成年猪,尤其是6周龄~16周龄生长育肥猪易感,发病率在5%~40%不等,但死亡率不高。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胞内劳森菌可通过粪便在猪只之间经消化道水平传播。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等;频繁引种;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等);饲喂发霉饲料;猪场同时存在的其它大肠炎病原,如猪痢疾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因素,可以促发回肠炎。
发病机理:胞内劳森菌主要在病猪肠粘膜细胞中进行繁殖和发育,回肠炎的发生也是由于胞内劳森菌侵害猪回肠和小肠与大肠前端连接处粘膜部位的肠腺窝细胞和未成熟的上皮细胞,被感染的细胞难于成熟并持续进行有丝分裂,引起旺盛的细胞增生,从而导致肠壁增厚。同时由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作用使病变重叠发生,随着病变的发展,导致坏死性肠炎病变,局限性回肠炎病变,以及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道病变,这些肠粘膜病变阻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饲料转化率下降。
临床症状:猪回肠炎的潜伏期为2周~3周,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较为少见,多发于4月龄~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时,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突然死亡;后期转为黄色稀粪。慢性型:较为常见,多发于6周龄~12周龄的生长猪,10%~15%的猪只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病猪精神沉郁或昏睡;出现间隙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样或水样,颜色较深,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消瘦、被毛粗刚、弓背弯腰,有的站立不稳,生长发育不良;病程长者可出现皮肤苍白;如果没有继发感染,有些病例在4周~6周可康复。亚临床型:猪体虽然有病原体存在,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能发生轻微的下痢,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
病理剖检:剖检可见回肠粘膜增生性病变,在小肠的末端50厘米处和结肠的前三分之一处的肠粘膜增厚,有的像脑回,有的整个肠壁变厚、变硬,像一条橡胶管,有的还可见溃疡,肠粘膜表面覆盖有黄色、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的可见坏死性肠炎。
防治措施:1.分治。对出现临床症状的猪改饮常水为口服补液盐,以利于增加机体的电解质,保持酸碱平衡,增加抗病能力,促进生长发育,药物治疗1克妙立素兑水10毫升加林可霉素注射40公斤猪,对少数猪仍机体瘦弱、贫血、食量少的,分别每头1次肌肉注射牲血素(含硒型)2.5毫升~3毫升,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4毫升~5毫升。2.群防。首先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提高猪体的抵抗力;其次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对空猪舍、栏冲洗干净、消毒;药物预防,现已证明饲料中连续添加泰妙菌素对防治本病的发生具较好效果,很多猪场在应用泰妙菌素预防本病时,效果比想象中的要差,究其原因是用药方案的问题,针对本病的发病特点,采用两种给药方式:其一,脉冲给药方式,妙立素150克+中威聚能星500克拌料1吨,连续饲喂15天,间隔10天后再连续使用15天;其二,妙立素125克拌料1吨,从断奶开始到100日龄长期添加。